火电供电煤耗297克标煤/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克/千瓦时。
已建或者在建的建设项目不符合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要求的,有关湿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者经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令限期拆除或者迁出。全国核电基本实现安全保障性消纳。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不得擅自改变。各地要综合已出台的各项降价措施,明确具体降价标准,简化操作程序,确保降价措施可操作、可传导。统筹建设城乡供能设施,推进城乡用能方式转变,提高城乡用能水平和效率。5、浙江出台全国首个家庭屋顶光伏标准11月23日,浙江省能源局印发《家庭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服务指南》的通知指出,各地光伏服务企业应做好家庭光伏项目的有序开发,遵照《指南》要求,重视项目安全性、重视用户的信用,重视项目的长期运维保障,严格质量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共同维护全省家庭屋顶分布式光伏推广应用的良好市场秩序,提供质量可靠、服务优良的项目服务。支持省内风机生产企业,攻克智能分布式风机技术,并结合先进传感与智能技术实现分布式风电安全、环保、高效开发。
根据《通知》,一户一表居民电代煤用户,电价政策由增加6000千瓦时一档采暖电量,调整为采暖季(11月至次年3月)用电按居民阶梯电价第一档电价标准执行。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或随电费一并收取线损电价的地区,要进一步简化计价方式,可参照当地全年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等方式直接明确降价后终端用户执行的具体电价标准,提高降价政策的可操作性,便于转供电主体和终端用户落实执行。,高纪凡坦言,过去10年,全球光伏实现了量的增长和价的下跌,总的销售额没有大的增长,但是投资在不断加大,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
高纪凡指出,未来光伏要成为更有影响力的、造福更多人的能源,除了继续降本增效外,更重要的是将光伏塑造成用户感受型的能源。天合光能结合智能应用,自主研发推出了包括智能组件、储能系统、智能系统、智能运维在内的全面能源解决方案。对于行业的走向,高纪凡并不担心,他说:中国光伏行业经历过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2012年的行业寒冬,每次挑战之后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据了解,天合光能正在构建的能源物联网体系合肥新站区能源互联网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首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
截至2017年底,天合光能组件累计出货量超过30吉瓦。随后,天合光能又打造常州天合工厂智能微网项目、常州高新区天合太阳城项目、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智慧能源项目、重庆南川区综合能源项目、银宝黄海湿地特色小镇项目等,希望通过能源物联网为用户带来更新、更好的体验,构建基于能源又超越能源的体系。
天合光能拥有国家首批重点实验室,连续18次创造或刷新光电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是全球首家获得UL颁发的客户测试数据计划(CTDP)证书的实验室,也是光伏行业最早获得TUV莱茵TMP目击实验室资质的实验室,在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10年,中国的光伏行业应该追求高质量发展,用更少的资源投入创造更高的价值。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503件,拥有有效专利859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行业领先。虽然目前行业面临着巨大压力,但是从中长期来讲,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中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光伏行业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天合光能正走向全球能源物联网的引领者图片来源:Mercom而今年第三季度屋顶装机为435MW,相比第二季度的415MW,环比增长5%,同比2017年第三季度的265MW,则增长了64%。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末,印度光伏累计装机约26GW,其中大型光伏项目占比89%,屋顶项目占比11%。截止今年第三季度末,印度屋顶光伏累计装机超2.8GW。
2018年第三季度,太阳光伏项目装机占比73%,屋顶项目则占比约27%。Mercom表示,由于去年招标和拍卖活动放缓,因此装机下降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Mercom预计2018年全年印度的光伏装机将在8GW左右。今年前三个季度大型光伏项目的装机分别为:第一季度2.984GW,第二季度1.244GW,第三季度1.154GW(2017年Q3装机为2.013GW,同比下降43%)。
此外,保护性关税、消费税税率不明确、土地以及电力输送等问题都影响到了光伏的装机。而去年同期的装机为2.278GW,同比下降了约30%。图片来源:Mercom今年第三季度,印度的光伏装机略有下降,为1.589GW,相比第二季度的1.659GW,环比下降了约4%。根据印度Mercom最新发布的报告,今年前9个月,印度新增光伏装机量已达6.6GW,其中大型光伏发电项目为5.382GW,屋顶光伏为1.24GW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奖励激励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于严格落实要求、按期投产且验收合格的基地(含二期)在后续领跑基地竞争优选中给予优先考虑或适当加分;对2017年光伏发电基地给予3个共150万千瓦等量规模连续建设作为奖励激励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奖励激励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于严格落实要求、按期投产且验收合格的基地(含二期)在后续领跑基地竞争优选中给予优先考虑或适当加分;对2017年光伏发电基地给予3个共150万千瓦等量规模连续建设作为奖励激励
如果只寄希望于海外市场规模,显然是不足的,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过去三年国内市场规模的作用,才使得成本加速下降。光伏政策很难定,因为有太多的制约因素。
这不,有人随意就捏造了一张疑似明年光伏电价政策的照片,搞得微信群中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情况。
新的电价政策和市场规模政策若达到促进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就需要考虑最终政策效果会不会催生新的一轮扩产潮。话说回来,一张莫名的照片就搞得大家很激动,说明我们对明年的政策真的很期待。
这个数值在2018年底将会达到多少呢?已纳入目录的约50GW,2018年这部分缺口累计将达到700亿元,未纳入目录的(包含2018年并网)约120GW,补贴缺口将达到多少?(请自己脑补吧)现状二:目前光伏发电成本还做不到发电侧平价上网。当然,新政毕竟也不能让企业过分的乐观、盲目的乐观。我们先看几个现状:现状一:光伏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不足,导致补贴资金缺口明显。不考虑光伏扶贫项目要求变化及补贴政策,在成本大幅下降、国补和地补政策效应叠加的背景下,分布式项目收益率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规模增长速度惊人。
理由是:光伏制造业投资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即新投产的产能、新改造的产线设备,技术水平和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企业并不傻,企业近几年的扩产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目标;而且供大于求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促进落后产能淘汰,激发企业做技术研发和改造,降低生产成本。现状三:回顾过去几年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历程,足够的市场规模让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关键设备制造成本和光伏系统投资成本的大幅下降成为可能。
我们首先声明一点,该文件的照片是假的,里面的内容也完全失实。按乐观估计,到2020年底,除户用光伏外的光伏发电成本才能降到同火电同价。
仅以过去三年为例,我国光伏发电每瓦投资成本下降了20%以上。综合考虑上文提及的几个因素,在补贴退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要避免资金不足的窟窿失控,非常考验我们的智慧,也需要大家的共识,毕竟有舍才有得。
(组件端2015-2017年平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4.5%,68.7%,71.2%,对这一观点感兴趣的可以去深度思考一下)现状四:过去三年,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光伏制造业各个产业环节的产能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不难理解,企业只有维持足够的产能利用率,足够的出货量,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才能维持研发和技改支出。假设2019年海外市场规模是60-70GW,很多企业家、专家认为国内市场需要维持40-50GW的规模。2014-2016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分别为2.05GW、1.39GW、4.34GW,而到了2017年,分布式新增装机达到了19GW(含部分扶贫),2018年前三季度约为17.14GW(含扶贫)。
即便531新政后,2018年7-10月仍然有一定规模的自发自用无补贴的项目并网,相信也有一定规模的这类项目在观望新的补贴政策。更何况一直以来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是增长的,企业扩产高效的产能,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
那么,维持多少国内市场规模,才能使制造业保持合理的产能利用率。事实上,政策制定者也在密集地研究明年光伏政策到底怎么走,作为光伏从业者同政策者沟通的重要桥梁,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一直在与管理层密切沟通,积极反映我们的建议和诉求。
此外,还有消纳、并网、土地税费、地方对政策执行情况等很多问题现状,在新政制定时需要考虑,行业讨论已经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那么二选一问题来了:是希望较大幅度的补贴下降,收获相对可观的市场规模,还是希望稳健的补贴强度,相应收紧市场规模?如果由你来决策政策制定,该怎么抉择?为方便大家思考,我们设定一个假设情况:如果把年新增光伏补贴强度控制在50-70亿元;整体考虑扶贫项目、领跑者、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等不同项目类型的综合度电补贴强度范围为0.1-0.15元/度;不考虑资源分布,仅按照1100小时平均等效发电小时,粗略测算2019年对应我国光伏装机规模是63-30GW。